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建立可追溯到1938年国立师范学院的理化系。学院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前两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教职工133人,其中教授46人,博士生导师38人,副高职称43人,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9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2人。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等10余项(其中近两年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物理(A25)”2019-2023五年经费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学院现有“低维量子结构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质微结构与功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量子效应及其应用”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彭桓武科教中心”、“大学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量子效应及其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教学科研平台和团队。理论物理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学院先后与8个国家和地区、15个大学或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培养了包括3名院士、1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技精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正高级中学教师和国际中学物理奥赛金牌教练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学物理教育家。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多年来本科生升学率一直超过45%,人才培养成效稳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以党建引领,坚持“以本为本,优质产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名师引领、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了立德树人“新场能”。
一、以本为本,夯实“推动力”,构建一流培养体系
1.坚持立体化党建引领,汇聚基层党建新动能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躬耕于教育科研一线,发扬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坚持抓党建、强思政,带队伍、聚合力,担使命、促发展。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工作理念,坚持“教育引导、科学管理”工作体系,发扬老一辈党员讲政治、有理想的优良传统,励志既成“经师”,亦为“人师”,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邵明安、龚新高、陈大可三位中科院院士师出同门,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另培养了包含18位“长江”“杰青”在内的众多杰出科技人才和物理师资人才。物理系教工党支部先后获评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计划。进入新时代,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党建工作得到“人民网”等校内外媒体宣传报道。
2.坚持以本为本新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自2007年开始,物理学专业主动适应国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胆改革创新,经历六次人才培养方案重大修订,历经16年由单一的物理师范培养模式扩展优化形成了周光召拔尖人才班(非师范)、卓越师范班、公费师范班和应用物理班(非师范)“四位一体”物理学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专业知识和扎实基本技能的复合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3.坚持优质产出新导向,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院秉承培育“一门三院士”的光荣传统,坚持以培养优质本科人才为第一要务,助力提升国家基础学科优质生产力。一是组织实施“本科生科研提升计划”。建立“三个开放”机制,即科研项目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平台向本科生开放、研究生组会向本科生开放,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协同共进。二是创建物理学拔尖人才班——“周光召班”。积极谋划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出“物理科学家+卓越师范生”融合培养体系,从2018年起,推动建立以物理科学家周光召名字命名的“周光召班”,并入选首批湖南省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旨在重点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家精神的创新人才。“周光召班”学生在创新竞赛、项目申报中获省级以上奖励60余项,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课题130余项,多名学生在国内外顶级物理学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前两届毕业生中有23人进入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级科研院所和高校继续深造,年均升学率达70%。
二、名师引领,打造“牵引力”,强化一流专业建设
1.专业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2019年物理学专业首批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行列,2020年物理学(师范)专业成为湖南省首批通过师范认证(二级)的专业,2023年通过师范三级认证申请,正积极准备三级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理论物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长期保持湖南省领先地位的基础学科,物理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佳绩。2019-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物理(A25)”五年经费排名中学院位列全国第三。2020年“周光召班”入选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并入选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量子科学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被作为典型在全校推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理工融合与学科交叉、科教赛融合等方式拓宽培养途径,卓有成效,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秉承仁爱精勤、悟物崇理、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实施了“三高三课”老师培育工程,即从“德高、学高、艺高”三个维度,培育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老师。组织专家研讨示范打造“金课”,挖掘并融入物理学科中内含思政要素的“大物理课”,从老一辈专家学者到年轻博士亲自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的“亲授课”。近年来,学院涌现了一批立德树人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先进典型,如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匡乐满、刘红荣,湖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唐东升,湖南省“五四”奖章获得者周海青,湖南省高校“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钟显辉,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欧阳钢、荆继良、余洪伟,多人获校“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工”等荣誉。
3.本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本科生多年来升学率一直超过45%,位居学校前列,每年为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输送100余人的优秀毕业生。依托物理学科作为湖南省乃至全国中学物理师资重要培养基地的优势,学院积极落实高中起点本科层次乡村高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在湖南省内高考提前批中招录定向公费师范生。目前两届毕业生合计162人全部回原籍就业,有力补强了生源地的物理师资力量,有效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为湖南基础教育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在校生获学科竞赛、师范技能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奖项50余项,其中一等奖18项,省级奖项300余项,其中一等奖60余项;在校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在PhysicalReviewA/B/D等国际一流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5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
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全国大学数学竞赛决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5项。
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际商业模式创新大赛等奖励30余项,其中一等奖8项。
各类师范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
本科生在全国师范技能竞赛、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获奖15人次,其中一等奖5人次,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
三、科教协同,形成“聚合力”,培育一流本科人才
1.共享优质科研资源,培养拔尖人才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个实验团队为本科生开设项目制课程,实验室所有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利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为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和课外科技竞赛项目。每年暑假,组织周光召班学生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暑期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推荐30余位物理学师范班优秀本科生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建成6个联合实验室及一批校外基地。
2.共建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卓越人才
基于“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我院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彭桓武科教中心”,入选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署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北京谱仪等大科学装置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每年推荐4-8名周光召班的学生参加理论物理所和高能物理所夏令营,并从事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新机制。近年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建立了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3.共创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优质人才
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和物理学重点学科,我院开设了光召论坛、量子论坛和彭桓武学术论坛,每周邀请1-2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高年级本科生通过参加三个论坛,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研究动态,与顶级科学家直接对话,开阔视野。创新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开设专业领域项目制课程,每年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3-5名专家作专题报告,从宏观视野讲解物理各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变人类生活的意义;邀请10-15位专家对大四学生开展定期的小班辅导,秉承“寓教于研”的培养原则,鼓励和吸引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进入中心各实验平台进行实践训练,完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