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湘’约现代化”新时代新湖南新形象系列歌曲创作推广工程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南省音乐家协会承办,旨在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以湖南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约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为主题,组织广大文艺家深入生活,创作一批有时代高度、有文化底蕴、有湖湘特色、有群众认可度的的音乐作品,用系列形象歌曲全方位反映新时代湖南的“人事物”及湖湘文化的“精气神”,描绘三湘大地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火热实践,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的恢弘气象,为新时代画像,为新湖南立传。
新时代湖湘精神从这里再出发——评歌曲《于斯》
文丨胡碧瑜
千年岳麓,弦歌不辍。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其精神滋养了一代代湖湘儿女,也被一代代湖湘文艺家们争相歌颂。继纪录片《岳麓书院》、大型交响乐组曲《岳麓书院》之后,2023年一首由高汉武作词、陈鹏杰作曲的《于斯》走入人们的视野,以其别致的词曲构思、典雅的语言韵致、清丽的国乐之风,讲述了新时代、新湖南、新岳麓的音乐故事。
《于斯》从作品名称开始就引人深思,在全曲中十六次出现“于斯”,新颖别致而耐人寻味。湖南人都熟悉岳麓书院二门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八个大字。“于斯”,在岳麓这里,飞檐黛瓦,清远幽深,既集山水之景,亦聚人文之要。“于斯”所呈现的语境语象,其典雅文气的古韵,与千年书院的气质高度吻合。它既是对岳麓书院名震史册的肯定表达,同时又为歌曲音乐叙说巧妙设置了悬念。在这里,就在岳麓这里,曾有朱张会讲,曾有船山学说,曾影响培养了曾国藩、魏源、郭嵩焘、左宗棠等湖南第一代人才集群。而如今,进入新时代,在这里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曲名“于斯”,引人进一步静心聆听作品,看歌曲如何诉说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古老书院的时代新气蕴。
“赫曦之光”照见大地
歌曲开篇从“典藏于斯,弦歌于斯,一山枫叶书签,嵌于斯”的静态描摹,到“开卷听江声,闭卷览星月,琉璃泊霞光,于斯”的动态刻画,以典藏、弦歌、红枫、江涛、星月、霞光、琉璃等物象,以4/4拍“雅乐羽调式”旋律,配以古筝、古琴、笛等民族乐器音色,生动勾勒了岳麓千年文脉赓续、莘莘学子晨诵暮读的学府景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琉璃泊霞光”一句,它将岳麓书院中最具书生报国精神力量的“赫曦台”,阳光洒在其屋脊琉璃上的景象轻点于歌中。朱熹当年晨步登顶岳麓,看到初升的太阳直呼“赫曦”,岳麓书院“赫曦台”因而得名。曾寄住过岳麓书院半学斋、深受岳麓文化影响的毛泽东,寄语青年为国拼搏时提到:青年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指“赫曦”。时空轮转,“赫曦之光”书生报国的精神力量,依然照见大地,为岳麓学子提神振气、润心铸魂。盛世中国、湖湘建设依然要靠如赫曦般的青年人,承载赫曦的使命,接续力量、奋勇向前。
“实事求是”薪火相传
第二段旋律反复、音乐力度渐强,以更为坚定的语气婉转唱出“传道于斯,启智于斯,一句实事求是源于斯。经世是真理,致用是真知,薪火传千年,于斯”。它将岳麓书院千年承续的“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的建院宗旨,以及经国济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书院精神生动道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岳麓书院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策源地。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绿字匾额下,说:“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就来自这里,就是从这里熏陶出来的。”于斯,“在这里”转向“从这里”,进而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勇毅激越的湖湘儿女带着“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从这里出发,薪火传遍中华大地。
“时空轮转”新的征程
歌曲终段音乐反复诵唱“当万象新开,国逢盛世,筑梦正当时”。一句歌词中重复两遍“当”字,将歌曲从岳麓书院的空间维度的诉说,转向了时间维度的表达。每每听到这里的时候,笔者总是回想起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离开时所说:“于斯为盛的这个‘斯’,是指的这个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们这个年纪正当其时”,那洪亮的声音回响耳畔、震彻心扉。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生逢其时的湖湘儿女,更应该带着新的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下新湖南的新篇章。
从音乐上讲,《于斯》是一首极具国风流行音乐风格的歌曲,全曲采用“雅乐羽调式”而创作,配器中大量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将古典韵致表达得淋漓尽致。音乐上整体呈现出旋律优美动人、结构布局清晰的特点。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以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形式,塑造经典的艺术形象,形成跨越时空、亘古永恒的强大精神力量。《于斯》这首歌曲,以极简的歌曲形式用音乐为岳麓精神、岳麓文化画像立传,寥寥数语的歌词浓缩了湖湘精神文化中最深刻的内蕴,其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然之气穿透人心、直击心魂,以文艺的力量激励着湖湘儿女在追求盛世新梦的征程上昂扬向前。
(作者系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美育中心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