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永丰辣酱晒制现场 王秋文 摄
新化县渠江源红茶基地 袁小锋 摄
娄星区双江乡洪山村甘蔗基地 陈烨 摄
冷水江渣渡镇铁山村杨梅基地 邹树芳 摄
涟源市桥头河镇"蔬菜公园" 张扬 摄
编者按:近年来,娄底在乡村振兴中,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特色乡土产业体系、以环境整治为先手棋实现生态赋能、激活地域传统文化凝聚乡村活力、以积分制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多元共治、多措并举建立巩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形成了特色赶超的新局面。2023年6月,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课题组调研发现,娄底的基本经验是坚持高标准定位,注重循序渐进;坚持差异化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发展实效;坚持典型示范,重视基层创新;坚持民生导向,建设和美乡村。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于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启示作用,即:要有久久为功的理念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多方协同的合力不能财政依赖;要有创新发展的思维不能坐等政策;要有多元发展的路径不能生搬硬套;要有统筹的财政政策不能九龙治水。现刊发主要观点供参考。
近年来,娄底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首仗”,推出“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开展以积分制为主的乡村治理创新;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对接的底线,乡村振兴有序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获得了14项国家级和15项省级先进荣誉,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一、五大成效形成娄底乡村振兴特色赶超新局面
娄底乡村振兴着力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从基础工作抓起,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首仗”,实施“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特色赶超取得了显著成效。
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特色乡土产业体系。娄底立足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优势,围绕“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产业体系。“一县一特”特色产业差异发展体系逐渐形成。双峰县发展辣椒辣酱传统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新化县着力建设红茶特色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近15亿元;冷水江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水果”,综合产值近10亿元;娄星区把湘村黑猪作为“一县一特”产业,养殖农户300多户,综合产值超过14亿元;涟源市发展蔬菜特色产业,综合产值47亿元以上。“一特多元”的农业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新化县在做大红茶产业的同时,大力打造“中国黄精之乡”,综合产值达8.2亿元。涟源市除了传统蔬菜特色产业,还因地制宜发展错季和耐储存的特色柑桔产业,到2025年预计产值可达20亿元。此外,双峰县的特色小农机产业,冷水江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娄星区的石井杨梅和甘蔗、红心蜜柚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娄底市“一县一特”为龙头、多元特色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特色主导的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双峰辣酱、新化红茶和黄精、涟源蔬菜和柑桔、冷水江“小水果”、娄星区湘村黑猪等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环境整治为先手棋,实现生态赋能。娄底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仗”,坚持高标准谋划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农村“颜值”大提升,群众精神面貌大变样,带动了营商环境大优化。高位推进,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第一仗”。制定出台《娄底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颁布《娄底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等文件法规,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顾问,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主动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各级各部门协同抓、全市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生态赋能,脏乱差得到系统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2022年以来,全市清理卫生死角56.1万余处、生活垃圾637万余吨、“牛皮癣”78万余条、臭水沟渠2.8万千米、农业生产废弃物1.26万余吨。完成42717户厕所改造,群众满意度99%以上。群众唱主角,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推进“一切工作到支部”、到“最小管理单元”、到“作业面”工作法,党员带领群众同心协力干,让群众“唱主角”、担主力、聚合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激活地域传统文化,凝聚和美乡村建设活力。娄底根植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沃土,聚焦保护传承,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挖掘好、利用好、推介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发展活力。湘军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激活。双峰县作为曾国藩故里,着力打造湘军文化品牌。双峰县荷叶镇利用湘军文化创办了荷叶家风馆,积极宣传曾国藩持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形成了以大界曾氏家族、长塘葛氏家族、城南王氏家族、永丰“蔡林氏”家族为核心的家教家风系列典型。梅山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产业特色发展。新化县突出梅山文化和蚩尤文化的精粹、特色与魅力,深入挖掘梳理梅山文化,通过创新提炼,推进梅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2022年新化县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特色县。红色文化助推地方特色发展立新功。开发青年毛泽东游学地娄星区东冲村、奉家镇上团村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冷水江锡矿山展览馆、游家镇楚怡高工旧址、罗盛教故居及纪念馆、陈天华故居及天华广场、方鼎英故居等地的旅游观光景点和红色基地,推动湘中红色旅游不断发展。
以积分制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多元共治。娄底在全市推广积分制,完善责、权、利关系,乡村治理多元共治局面基本形成。以积分制推进乡村治理创新升级。通过对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进行量化积分,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统一评价标准,同时开发积分制管理平台,实现积分制运转数字化,提升基层治理标准化、数字化水平。如新化县油溪桥村通过积分制,促进了村庄治理共同体的形成。以“屋场会”群众工作模式,有效化解乡村矛盾。涟源市结合自身传统资源,推进“屋场会”群众工作模式,2020年以来累计召开屋场会2.8万场,化解各类矛盾1.79万起,全市70多名重复访越级访的当事人息诉息访。以“屋场为基本单元治理”,形成乡村治理新模式。娄星区以“屋场为基本单元治理”,把全区144个村划分为1042个屋场,通过成立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使党的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分工合作,协同发力,实现乡村治理创新。
多措并举,建立巩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娄底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建立巩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获得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肯定和推介。“四个走遍”责任落实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走遍所有乡镇,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走遍所有村,每年走访率均不低于30%,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走遍辖区内所有农村低收入家庭,村级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每半年走遍辖区内所有农户。通过“四个走遍”共解决实际问题6.03万个,1.11万户2.16万人稳定消除致贫返贫风险。“一个体系”政策执行到位。市县行业部门出台有效衔接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完善的帮扶政策体系。“一个体系”使全市监测对象享受的帮扶措施数量从户均2.04项提升到4.29项,跃居全省前列。“三个十天”帮扶及时到位。在帮扶时限上,对新纳入的监测对象,要求村级在十天内制定帮扶措施;乡镇在十天内明确有能力的干部担任结对帮扶责任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帮扶措施制定后十天内入户检查政策措施是否管用够用。2022年,全市临时救助受灾群众1万人,505个产业帮扶项目利益联结18.67万人。“四种渠道”监测管理到位。即村级设立“防贫监测员”,负责动态排查;乡镇每半年组织对所有农户集中排查;县级每月比对分析部门数据,预警信息15天内核实处置到位;群众自主申报。累计纳入“三类监测对象”2.35万户5.18万人,及时将307户917名退出后又出现新风险的对象重新纳入监测,采取针对性措施持续帮扶。
二、五个特色赶超的乡村振兴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娄底市乡村振兴高位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坚持高标准定位,注重循序渐进。娄底乡村振兴成效的取得,在于其坚持高标准定位,做到循序渐进。在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工作上,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出台“抗旱打井十条措施”“保粮夺丰收九条措施”等文件,全力开展抗旱保粮促丰收“三进三全三送”行动,2022年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双超过省定任务。在脱贫成果巩固上,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高位布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坚持高标准谋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娄底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地方性法规,形成循序渐进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制度保障。
坚持差异化发展,突出地域特色。娄底立足特色资源,注重各地的差异化发展,做好“特色+坚持”文章。在发展模式上,形成了冷水江市、涟源市和娄星区以城带乡型乡村振兴,新化县与双峰县城乡互动型乡村振兴,两种类型实现差异化发展。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娄底市各县市区不搞一刀切,鼓励自主探索,各县市区形成了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了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在文化振兴上,既有双峰县、涟源市、娄星区以湘军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振兴形式,也有新化县、冷水江市以蚩尤梅山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振兴形式,地域特色得到有效彰显和传承。
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发展实效。各地推进乡村振兴的资源禀赋并不相同,娄底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取得实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注重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鼓励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类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在推进乡村治理创新中,允许各地乡村治理结合自身资源,创新治理方式,涌现出多种新的形式,如涟源市推进“屋场会”群众工作模式,娄星区积极探索以“屋场”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等。在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上,坚持因村施策,既可一村一策、多村一策,也可一村多策,不搞一刀切。
坚持典型示范,重视基层创新。娄底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重视基层典型经验,注重发挥民间智慧和力量。其一,用积分制示范引领乡村治理多元创新。启动乡村振兴“积分制”百村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典型引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激发村民自我管理内在动力。其二,以“十百千万”典型示范建设和美乡村。2023年,娄底以创建和美屋场、和美庭院为着力点,在全市开展“十百千万”工程示范创建工作,以点带面,联面成片,推动乡村振兴走上新台阶。其三,典型示范引领庭院经济发展。2023年,娄底出台《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促进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若干措施》,通过示范带动,农户家庭院落的闲置资源得到有效盘活,农户实现灵活就业,家庭收入有了新的增长点。
坚持民生导向,建设和美乡村。娄底以民生为要,通过推动“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工程抓好民生工作。在民生实事上,以民生为导向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提前完成22件省定民生实事,超额完成10件市定民生实事,一批重大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在脱贫人口就业上,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组织发送“点对点、一站式”直通专列27趟,专车851次,运送4.53万人外出务工,不断加强劳务协作和就业帮扶,助推农村劳动人口增加就业。在和美乡村建设上,以开展“秀美屋场”为抓手,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验收”,通过群众自己动手,不断向生态保护好、环境维护好、景观整治好、水体治理好、道路建设好的“五好”标准迈进。
三、践实娄底市乡村振兴特色赶超的启示
娄底乡村振兴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特色赶超取得了显著成就和经验,对于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启示作用。
要有久久为功的理念,不能急于求成。当前,有些地方把乡村振兴作为一项临时性工作,不少地方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做法,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些地方在乡村振兴中大搞超前建设,破坏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娄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做法,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脚踏实地稳步走,不急于求成;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新官上任三把火”;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东一榔头西一棒”。这是娄底市特色赶超成功的关键。
要有多方协同的合力,不能依赖财政。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是必然的,但是完全依赖国家财政也是不现实的。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难题,一些地方由于财政支持不足,乡村振兴工作还在等待。娄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农民参与,统筹财政支农资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首仗”,推进“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要有创新发展的思维,不能坐等政策。乡村振兴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新工程,没有现成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当前,有些地方乡村振兴工作还停留在脱贫攻坚时期的思维,创新发展不足、停滞不前的现象比较严重。娄底在乡村振兴中鼓励创新、尊重基层智慧,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主动作为,在创新中守正前行,激发了后发赶超的内生动力。
要有多元发展的路径,不能生搬硬套。当前,有些地方在乡村振兴中,存在不思进取、懒政怠政庸政现象,试图以几个模式生搬硬套完成乡村振兴任务,把乡村振兴搞成千村一面。娄底坚持大抓基层党建作为根本,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鼓励多元发展、鼓励多元路径,坚持多元探索、坚持政府引导、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乡村振兴多元发展的生动局面。
要有统筹的财政政策,不能九龙治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分属多个管理部门,部门之间各有各的目标任务,各有各的考核标准。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九龙治水现象,导致财政投入分散效率低,重复投入不公平。娄底根据这一现象,着力在市县一级化解九龙治水弊端,推进各种财政投入的统筹兼顾。一方面,用项目统筹财政资金,强化政府协调,化解部门之间的目标矛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合作用;另一方面,把乡村振兴作为财政优先保障的领域,加大精准投入,各部门严格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工作合力,激发了乡村振兴各级各部门和农民的内生活力。
(课题组成员:陆福兴,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陈文胜,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彭秋归,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755/68/1329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