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放眼新时代,舞剧《大梦敦煌》、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为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将为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绵延勃发添砖加瓦。
蔡颂 顾语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近年来,国内新舞剧佳作迭出,诞生了一批兼具艺术性、娱乐性,又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如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灵感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好评如潮。新舞剧的艺术价值与艺术灵魂,在于其能深入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审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的当下,新时代舞剧艺术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优质载体,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当代赋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中国现代舞剧发展的一条主线。自1939年我国“新舞蹈艺术”奠基人吴晓邦创作三幕舞剧《罂粟花》开始,中国现代舞剧推陈出新,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但受前苏联文艺创作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内舞剧以芭蕾舞为主,知名度较高的有《和平鸽》《盗仙草》等。作为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舞蹈天然缺少进行复杂叙事的手段,而以人体美的直观展现为抒情的主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分艺术工作者回归传统,在文艺经典中发掘素材,积极探索舞剧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力图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
锚定经典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舞剧善于从传统文艺中寻找文化基因,通过重新创作,让传统作品焕发新生。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自然成为诸多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江苏大剧院出品的舞剧《红楼梦》采用传统章回小说结构,对其经典场景进行舞蹈重绎,将“十二舞段”“十二位金钗”“十二种颜色”等元素组建重构对称工整的东方美学,使《红楼梦》中的艺术精华最终融入舞台艺术的意蕴空间。
弘扬民族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新舞剧应善于展现民族特色,以舞剧的形式向世界诠释中华民族文化。如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大型舞剧《醒·狮》,通过回溯历史,讲述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抗英的英勇事迹,展现今日醒狮人回望先辈的姿态。该舞剧通过对舞狮这一民族文化符号的全新展现,积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文化血脉的传递。
通过再现经典作品、弘扬民族特色,新舞剧唤起了广大观众灵魂深处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共鸣与回响,这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潮流文化的创新引领
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是旧文化符号的机械挪用,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进一步产生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文化新内容和新形式。作为每一时代都会产生且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潮流文化,其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喜好趋势。在新舞剧的创作和传播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部分艺术工作者正走上一条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潮流文化为引领,不断推动思维破壁、摆脱创作窠臼、加强形式融合的发展道路,值得后来者借鉴。
推动思维破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文化创新以传统文化为源头和基底,通过改变组织和表达方式而出现。在新舞剧的创作中,学习借鉴潮流文化优秀成果、打破固有创作思维与创作方式是一条主线。在2020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节选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蹈《渔光曲》广受好评。这场革命历史题材的舞蹈,在导演和编舞的共同创作下,通过营造生活化、电影化的场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石库门、报馆、旗袍铺等老上海建筑进行了还原,将故事更为立体地呈现给了观众,不仅深化了舞蹈的主题表达,也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
加强形式融合。通过新兴艺术的转译,传统文化元素重组为具有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全新艺术作品。近年来,一种由传统文化再创造而形成、被称为“国潮”的新文化形式成为潮流文化代表,并从服饰领域延展到其他领域。在《只此青绿》中,主创团队将舞蹈作为沟通古今的桥梁,对舞者的体态和《千里江山图》的非遗技艺进行结合,视觉化地展现了古典艺术之美、国色清新之美、诗画灵动之美,成功扩展了剧中典故与轶事的戏剧空间与艺术意蕴,并用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消费文化的反哺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日益火热的文化消费市场背景下,消费文化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显著拓宽了艺术作品在商业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加快加深文化产品经济性转化的方式反哺创作者与文化传播平台。这一消费文化推动作为消费品的文化产品自我包容与增值,以更好适应青年群体需求。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平衡是新舞剧相较传统舞剧的一大创新,其消费主力为年轻群体,且已基本形成了长尾消费文化。近年来,新舞剧不仅实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更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与传播路径优化,以观众需求为导向,拓宽消费场景,培养消费群体,实现较强的造血功能,让产业发展反哺文化事业发展,艺术创作与消费就形成了互相助力、共生发展的文化新形态。
深化数字转型。在全媒体时代,影响传播和视觉叙事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形式,并十分契合舞蹈所代表的视觉性身体表达特性。当舞剧艺术逐渐数字化,从线下来到线上,其展示空间就得到了极大延展。如《只此青绿》自2021年首演以来,在全国各地巡演,多次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离不开该剧拥抱互联网生态带来的话题和流量影响。人民网微博话题#千里江山图活了#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总阅读量破6100万,创意短视频《挑战青绿腰》总阅读量达5840万、点赞量达218万。2021年12月,《只此青绿》登上UGC平台哔哩哔哩主办的“最美的夜”跨年晚会,在线观看人数破1.8亿。在新舞剧的数字化探索中,《只此青绿》的成功绝非个例。目前,一批优秀的新舞剧作品已成功掀起观看舞台艺术的热潮,剧院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消费地。
优化传播路径。为何新舞剧能掀起较大范围的文化热潮,尤其是获得年轻群体的喜爱与注目?传播路径优化带来的宣传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优势和传播广度,新舞剧能突破固定舞台的时空限制,深入受众终端。同时,为尽量消除受众的接受门槛、获得更多的浏览量,作品应以更加凝练、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播。作品相关的讨论组和兴趣群落应运而生,能将相对静态的作品转化为动态的赛博信息,持续保持着传播效应,不断获得新的观众。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基地特约研究员,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重大项目“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加强党的政治监督研究”(20AZD1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s://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3-07/06/content_163770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