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范式探索推动中国体育现代化是必须回答的体育新时代课题,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历史使命。以回顾中国体育现代化历程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视域,采用政策分析、逻辑演绎等研究方法梳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总结其历史逻辑、实践经验,以哲学思维阐述中国体育现代化实践向度。认为:1)中国体育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为代表的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体育论述为指导理论的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成果;2)中国体育事业从贫穷落后走向兴旺发达、从体育大国向现代化的体育强国迈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结果,也是不断满足人民健身、健康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过程;3)体育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断前行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必须着力解决“体育人口”“全民健身重点人群”“体育共同富裕”“体育精神文明”时代问题;4)体育的智慧化、法治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是中国体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的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党的二十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这为加快推进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中国体育现代化兴起、进步发展是我国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发展中国家为达到发达国家的某些特征而经历从传统转向现代化的全球性过程”,也是与中国式现代事业同步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体育发展定位、体育现代化使命、体育现代化要推进的实践向度等,这是新时代体育研究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三点:1)研究主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的新价值、内涵等,论述和讨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价值和历史使命;2)从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维度研究体育现代化等,系统阐述了我国体育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作用、价值和意义;3)研究从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维度等,考量体育现代化的实质和价值,以建设体育强国为主体推进体育现代化,发挥体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的标志性事业作用。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维度、应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论述体育现代化,在新时代历史新征程、新发展理念和新格局中力争系统探索体育现代化哲学思考。从而深度推进中国特色体育现代化发展逻辑轨迹。因此,研究中国特色体育现代化是新时代具有战略价值的课题,这对于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产生具有实践示范价值,也为深化体育现代化理论研究注入新动能,尤其是对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将产生积极效应,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体育应有的力量。
1.中国体育现代化理论逻辑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且与历史脉络密切相关。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党的领导人的体育思想、有关体育论述和指导体育事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是建设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
1.1理论基石:基于毛泽东体育观的体育现代化理论来源毛泽东同志高度强调体育运动的价值意义,早在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体育运动健身的重要性,深刻阐明了体育既是强国、民族复兴之义,又是促进人民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之举,这“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的体育观始终将体育运动与强国、民族复兴紧密结合,高呼“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还将体育运动与中国红色革命相结合,认为“体育运动不仅是增强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还是军事训练以及军事作战能力的有效方略”。毛泽东同志同样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致力在学校体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革命接班人。他也曾多次强调身体的重要性,极度排斥“重文轻武”的传统固化思想,批判“有些见识浅薄的学校办理者,只顾着学校的利益,就为了几个参赛的运动员,而牺牲全体青年运动的权利”。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刚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确立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基本任务,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发达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总的来说,“毛泽东体育思想紧跟中国社会建设之需要,紧跟中国环境之变化”,在革命和建设的艰苦岁月中为中国体育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是开创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石。
1.2理论创新:基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现代化的理论发展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继承了毛泽东的体育观,并结合我国国情,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改革开放起,人民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中国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邓小平同志利用“辩证的思想”来看“过去”和“未来”,将劳动者的健康与中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后,就多次提到“体育运动鼓舞了如此多的人民,要把体育搞起来”,可以这样说,“当时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国家体委的根本任务,是当时体育发展的重点方向”。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体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得到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和支持。邓小平积极响应世界体育格局变化和趋势,将“在奥运夺金牌”上升到国家计划,并努力加强现代体育项目的运动水平,鼓励中国体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邓小平同志也高度关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提出在普及中提高,又在提高中普及,正所谓,“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没有提高,普及也失去了方向”,这一思想成功引领着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协调发展。邓小平还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发展,提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1974年,小平同志在会见国家体委有关同志时也明确指出:“要把学校体育搞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共同撑起了体育现代化的文明大厦,只有学校体育发展到一定地步,竞技体育才能有新的力量,才能永葆“更快、更高、更强”的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其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开辟了中国体育发展新道路,为后来体育的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继承和发展党开创的体育事业,高度重视民众健康和全民健身的发展问题,着重指出体育的根本任务是保障我国12亿人的健康问题,领导和指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法》,这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的崭新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发展里程碑,尤其是江泽民同志指挥北京市申办奥运会,将体育现代化推向更高层次。胡锦涛同志同样注重群众体育的发展,强调和谐体育发展观念,将体育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联系起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历史意义非同凡响。我国通过北京奥运会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强国形象,更展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国形象。江泽民与胡锦涛在继承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性发扬,开创中国体育迈向体育强国的现代化新进程,加速推动了中国体育现代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1.3理论新成果: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育现代化理论新创新习近平同志弘扬党的光荣传统,结合中国的新历史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体育发展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创造性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理论和思想体系。体育强国关系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共同愿望,“被视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时代要求,突出中国特色,将中国人的理想、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高度融合,从更广度、更深度和更高层次上推动了我国体育现代化的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多次明确表示,要实现体育强国,需要将人民群众放在核心要素,要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的深度融合发展中,提出“大健康观”“大融合观”的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加速推进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办好北京冬奥会来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体育现代化事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标志性事业。在筹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以科技创新、生态绿色、节约廉洁的北京冬奥会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和持续增长,尤其是“冰雪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中国滑雪产业迎来了20年的发展机遇”,这“让冰雪运动的健康益处深入人心,成为大众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迎来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光明前景。目前,在习近平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的引领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现代化建设起着引领、支撑、协同和示范的作用,进一步实现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互动促进”。总的来说,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引领下,中国体育以“双核模式”进行发展,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一体推进的,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因此,习近平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体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将体育强国理论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并以“双核模式”带动中国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思想力量。
2.中国体育现代化历史逻辑
逻辑是思维的产物,且与历史进程相互印证。当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摆脱了落后,解决了生存难题再到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伟大飞跃。而中国体育事业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兴旺发达、从体育大国迈进现代化体育强国的跨越性转变。
2.1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成长:从体育弱国走向建设体育国家当代中国体育从极为落后的体育弱国走向建设体育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国民体质羸弱,竞技体育水平低下,体育人才和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在20世纪初,一大批知识青年分子认识到体育对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性。譬如,梁启超、严复等人一直呼吁中国人民要改变病态体质,提高国民素质。“据统计,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在35岁的年龄水平,这是世界上平均寿命最少的国家之一。”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当地甚至以漫画的形式来嘲讽中国人“东亚病夫”形象。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当时在体育方面备受压迫和打击,“东亚病夫”的耻辱形象已然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只能对之感到无奈。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为中国体育确立了“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的工作方针。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举国体制的确立,体育健身也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娱乐活动。然而“国民体质健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普及提高,也不是割裂进行发展”,需要在普及提高中结合体育技术动作的进步,从而实现中国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党与人民思想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均衡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让中国体育有了“主心骨”,国家统一管理、筹备,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中国运动员逐渐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容国团的第一块世界金牌振奋了国人,陈镜开打破的第一次世界纪录震惊了全世界。中国体育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体育力量,一举打破了“东亚病夫”耻辱。1961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并一举斩获男单、女单、男团3项世界冠军,至此奠定了中国乒乓球的世界“统治力”。1971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国家领导人积极推动与美国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的再一次人员交往。中国正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积极通过体育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1979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也让中国重新回归到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中。一方面,通过党的正确领导,促进了当时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同时也接通了中国体育通向世界舞台的桥梁;另一方面,“自1978年开始,随着体育制度的不断改变,解放前的许多落后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这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飞跃发展扫除了障碍”,也大力促进和深化着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探索中国的体育现代化发展道路。
2.2中国体育现代化探索:从体育弱国迈向体育大国体育强则国强。“一个政党的理论创新,总是离不开领袖人物的思想恢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体育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引下,中国体育现代化当成为构建体育强国重要新实践、新战略。
在迈向体育大国的进程中,群众体育全民化和社会化愈发强烈。1984年,中央颁布的《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以普及与提高高度结合、深度融合为基本方针,推动体育现代化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提出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发达国家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执行,体育现代化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有力环境,使竞技体育从稳步发展过渡到转型升级且全方面发展。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环境下,竞技体育从步入正轨逐渐向快速发展转变。1984年,我国竞技体育重新回到阔别32年的奥运会赛场,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斩获15枚金牌,让世界各国人民都为之惊叹。日本《产经新闻》曾提到,洛杉矶形成了一股“中国旋风”,这充分展现中国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探索中国体育现代化路径也逐渐凸显出来。1981—1986年,中国女排连续5次夺得世界冠军,竞技实力震撼世界各国,“女排精神”也成为时代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中国体育精神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崛起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举国体制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在国际赛场上也频频取得好成绩,同时,我国为步入现代化和国际化,依据国家、社会以及体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要走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决心更加坚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目标更加明确。1986年,《国家体委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提出“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落实奥运战略,充分发挥和肯定各体育协会和行业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我国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主张深化举国体制改革,从国家办体育向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要建立新型举国体制。1994年,国家实施竞技职业联赛改革,“三大球”相继进行职业化改革,由于市场化力量、社会资源更多进入竞技体育,使竞技体育训练、竞赛、比赛的科技化、高技术化、现代化水平高速发展,成为中国体育现代化探索的“火车头”。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相继颁布实施,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带动群众体育现代化进程,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阶段,为建立中国体育现代化迈出决定性步伐。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高质量发展,竞技体育也逐渐开始追求质量“金牌”,追求体育科技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逐步成为发展竞技体育的主导价值取向,而群众体育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热爱体育、追逐时尚体育潮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新时尚和新路标,这充分表明中国体育现代化特征基本形成,也说明我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2.3中国体育现代化形成: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征程道路上,有借鉴,有学习,但更多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现代化创新和创造实践。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在奥运金牌数和奖牌数上有了突破,还让人民感受到我国丰厚的体育现代化成果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决心,从而“增强了我国国民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体育事业融入国家战略,以新发展理念带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指导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回顾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十年发展,我国体育已然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习近平有关体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包括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较好的增长趋势。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人民的体质健康深化为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极大地发展了群众体育事业。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确定职业俱乐部市场主体地位,实现足协脱钩,划清政府、社会、市场三主体权利边界,社会力量、市场机制为参与体育现代化创造更多机会,体育现代化治理的多元体系趋于形成和发展,也推动新型举国体制发展和完善,体育深化改革实现突破性进展。2015年7月,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为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体育强国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群众体育的广泛参与,也同样要依靠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又一次获得奖牌数前三的好成绩,截至2018年,我国在国际赛事上,共打破1332次世界纪录,共获得过3458个世界冠军。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确立了体育事业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标志性事业。2022年,“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兑现了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更开创了北京双奥之城的奥运会新时代,又一次加速推进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提高,体育现代化水平也在强化弱势项目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体系做出全面系统阐述,提出五大特征,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体育现代化提供思想武器。中国体育现代化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未来体育发展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以及具有时代内涵和阶段性特征的发展过程,是体育运动项目高度普及和发展,是内化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体育现代化,以政府、社会和市场治理能力创新为改革重点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体育现代化,以建设体育强国为战略目标的体育现代化,以体育精神和竞赛成绩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体育现代化,以普及与提高、改革与创新为发展动力的体育现代化,以国际化、全球化为交流方式的体育现代化,它具有全民性、呼应性、创新性、融合性、时代性、国际性等特征。它是新时代实现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体育应奉献的重要力量。
3.中国体育现代化实践逻辑
随着实践发展,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会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体育现代化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文明发展历史节点的阶段性标志,“任何理论或科学判断的形成和发展,都深深根植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实践之中”。进入新时代,体育现代化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所以,体育现代化更加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突出中国体育现代化的人民性,也全面阐释体育现代化的人本性。体育现代化要落实人民性,要着重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否则体育人民性是空话,体育现代化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破解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代体育现代化的突出实践逻辑,体育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从而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在体育现代化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样才能达到体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因此,在新时代体育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体育人口”“全民健身重点人群”“体育共同富裕”“体育精神文明”等问题,这是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3.1体育人口:中国体育现代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什么要发展体育运动,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国民身体素质,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人口是反映人民参与体育运动一种社会体育指标,也是体育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进入新时代,中国体育现代化取得历史性进展,但是我国体育人口率不高,我国体育参与率更是与西方体育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7岁及以上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2%,而2020年美国运动参与率达到75.6%,从这里不难看出我国体育参与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又面临从“中度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加速演变时期,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在短短的25年里,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从7%上升到14%,并且这趋势越发猛增。对此,体育运动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有效举措,体育对于将老龄化社会转化为积极老龄化社会有着独特作用,尤其是对降低老龄化社会成本,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扩大体育人口率,应对老龄化社会是中国体育现代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实践逻辑要回答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使命。
3.2全民健身重点人群:中国体育现代化要聚焦的重点战略青少年、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是全民健身战略重点人群,实际上是对国民体质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全方位考量,也是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增加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和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条件,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重要标志,从而将此作为全民健身战略解决重点是具有前瞻性和普惠性的路径。目前,从青少年体质健康来看,“我国中小学生青少年的肺活量下降明显,低头族、近视率持续上升,青少年身体肥胖等突出问题持续增加等”。当前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亿人,全民健身战略更加负重前行,尤其是弱势群体、城乡结合地区群体中被遗忘群体的健身、健康已经成为全民健身要解决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也关系到健康中国的建设大局。“弱势群体的健康水平远低于平均健康水平,而且其身心长期处于病态边缘或者亚健康状态。”我们认为,中国体育现代化不是少数富裕群体的体育,也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体育,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体育,只有这样,体育现代化才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是中国体育现代化追求的根本价值和新发展理念。
3.3体育共同富裕:中国体育现代化要始终追求的使命所在共同富裕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以物质富裕富足带动精神自立自强,以精神自立自强催动物质富裕富足,让全体人民身体健康、过上高质量高品质高尊严的生活。自1995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各项数据都表明全民健身已经取得长足的收益,中国体育现代化取得历史性突破,但是一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体育现代化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体育现代化城乡之间不平衡、体育现代化人口不平衡、体育现代化资金投入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体育现代化均等化发展。还有中国体育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现代化,现代化程度不充分仍然突出,比如运动场地单一化严重,严重影响大众日益多元化的锻炼需求;社会体育组织治理能力不足,供给能力短板明显,尤其是体育健身科学化程度不高是严重制约体育现代化的因素。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发展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也很难推动体育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中国体育现代化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长期坚决消除体育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两大矛盾。
3.4体育精神文明:中国体育现代化要长期坚持的根本方向体育道德是维护体育和谐生态的有力武器,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在新时代,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竞技体育中的一些不道德现象也凸显出来。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体育制度的不规范,体育不道德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个普遍现象,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小到个人品德,大到国家声誉,都会被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中国体育现代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近期发生足球领域乱象和腐败严重影响体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从个人层面来看,体育不道德行为会极大地降低体育工作者参与体育的热情。据数据调查发现,大约有80%的教练员认为体育道德风险会影响他们从事自己工作的热情。从社会层面来看,体育不道德行为会影响大众的行为规范。伴随着体育新媒介的发展,热爱体育运动的粉丝也越来越多,甚至部分群众会产生模仿行为,尤其是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过度崇拜和模仿已成为常态。而体育的不道德行为也同样误导大众进行模仿,进一步严重影响了大众体育道德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体育不道德行为会影响国家的声誉。例如,像服用兴奋剂等不道德的比赛行为,会严重影响国家的信誉和诚信的形象。而中国长期以来通过竞技体育构建的良好形象,也同样会因为“假球”“赌球”和“黑哨”等消极比赛行为而功亏一篑。因此,在体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体育道德是重要保障,我国要全方面促进体育道德建设,加强体育法制化建设,从而推动体育现代化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4.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逻辑
中国体育现代化是持续推进的进行时,应当顺应国际体育发展趋势,尤其是新型科技发展对体育现代化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指向体育领域中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而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法治、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外交等的全面发展”。面对当代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繁重议题和叠加挑战,本文以我国体育现代化现实基础为立足点,聚焦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社会时代变化,塑造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探索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因此,体育的智慧化、法治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是当代中国体育现代化中最凸显的实践向度,是中国体育现代化显著的发展逻辑。
4.1智慧化发展:中国体育现代化要建设的创新路径全民健身的发展程度能从一定方面反映着国家体育发展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智慧社会的全新概念,智慧化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生态、治理等领域。党和国家对体育智慧化发展也做出顶层设计,将体育纳入国家智能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进一步推进体育事业智能化。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确保建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智慧化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1)推动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智慧化。在新时期体育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智慧健身服务设施有了新技术的加持,形成一系列新内涵、新模式、新方法,提升体育场地的服务管理水平,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贴身随行的个性化健身服务,从而提高大众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2)推动全民健身指导与咨询服务智慧化。要确保每个健身个人都能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对象,并且加强全民健身与科技领域融合进程,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化推进的统筹工作。3)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服务智慧化。针对线上赛事活动的智慧化,要保持全民健身赛事的连贯性,并且完善赛事管理和规则,同时注重赛事中的互动性。4)推动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智慧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共享平台招募更专业、更匹配的志愿者,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来确保志愿者的积极性和高效性。因此,中国体育现代化要走智慧化发展道路,要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2法治化发展:中国体育现代化始终要坚持的基本方向提升依法治体水平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在“依法治国”国家战略引领下,如今的体育法治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时期,其主要体现在体育法治和体育政策的交融、体育实践与法治理论的互动、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国家颁布和实施《体育法》修订,推动体育法治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体育事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依法治理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法治的现代化水平不断的增强。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法治化发展从以下方面发力:1)要加大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体育法》,力争实现无盲区、全覆盖,把新修订的体育法规纳入各体育部门的重要议程,设立成各绩效评定指标,定期检查整改,同时加强法治工作的宣传,落实普法责任制;2)提高体育领域法治化发展,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3)依法维护人民群众体育合法权益,使人民群众既能遵守体育法律法规,又能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体育的合法权益;4)“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的法律调整,加强依法解决体育改革面临困境的剖析与探索”;5))强体育腐败现象的依法惩治,完善执法规则,更好地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利。依法治体是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体育现代化要坚持法治化发展方向,保障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方向顺利前进。
4.3标准化发展:中国体育现代化要持续坚持的道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从混乱到标准的发展史。实施体育标准化,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就我国目前的体育标准化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运动项目标准化落后于时代要求,甚至某些领域处于空白状态。面对这些现代体育标准问题,是危机,更是机遇。对此,中国体育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完善体育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提高体育标准化效率。强化体育标准报批程序,规范各体育部门的工作程序。在提高体育标准覆盖率的同时,做到体育标准的制度化;并及时更改体育标准内容,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同时积极采用国外标准,转变管理理念,促进体育标准与国际体育先进标准接轨。2)加强体育标准化人才建设。完善体育标准培养机制,统筹安排体育标准培训班和等级考试,多层次培养体育标准化人才,从而提高体育标准化人才专业水平。3)拓宽体育标准化的合作道路。推进国际体育标准化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标准化的制定与修订工作,以此逐步推进中国体育标准在国际体育标准的影响力。因此,在中国体育现代化思想的引领下,中国体育标准化要依靠各行各业的力量,促进体育标准化的改革,提升中国体育标准化的治理,从而推动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标准化发展。
4.4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国体育现代化要发挥的动力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最高表现形式,从个人身心发展,到社会和谐进步,再到国家振兴富强,体育精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华体育精神是广大体育工作者不断实践而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的意义。对此,中国体育现代化要高举体育精神,从3个方面促进中华体育精神的有机融合发展:1)加强与时代任务的有机融合,来加快构建体育强国精神动力,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目标;2)加深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来丰富中华体育精神的底蕴、内涵和价值体系;3)加速对社会群众的有机涵化,来培养和规范社会群众的体育道德观念和体育优秀品质。因此,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需要与时代、历史和社会高度结合,以中国体育现代化高举体育精神,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为体育强国建设持续输送精神力量。
4.5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体育现代化要夯实的消费基础体育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更大的空间和条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以及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中国体育现代化要以高质量发展来建成体育产业支柱地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鼓励体育企业投资,拓宽体育产业空间,使得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2)促进体育消费,从体育市场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强化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供给,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针对各类人群的体育需求差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体育服务,为大众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3)创新发展体育制造业,突破体育制造业核心技术,破解影响体育制造业创新短板问题,进而提高体育服务业水平;4)加速推进体育数字化转型,广泛应用数字资源,引入数字体育、元宇宙体育新引擎,转换体育市场动能;5)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企业入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不断落实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产品的供给服务、产业的价值”,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于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国体育现代化要以高质量发展来推动建成体育产业支柱地位,加快构建体育产业现代化强国。
4.6参与国际体育治理:中国体育现代化要增加的国际话语权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其本身蕴含着国际化和多元化。任何一个勇于抛弃无知,勇于发展自己的民族,最终都会学习和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并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是需要接受外来文化,例如,北京冬奥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在体育全球化视野中,中国体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是必然的,而关键是在于中国体育现代化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抓住其发展的机遇,从而更好地推动体育国际化和多元化。1)加快构建体育强国,以体育外交促进国际交流新格局。抓住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体育赛事参与的热潮,加强同国际组织的友好交流,支持我国体育人才积极执掌国际体育组织和机构的职权,努力发挥其建设性作用,扩大我国体育事业话语的地位和影响力。2)创造性转换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性地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主动建立与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实现互鉴、互融、共兴的发展,促进体育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因此,在中国体育现代化大力推进体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同时,确立自身的核心文化不动摇,通过多元文化互鉴,形成自身独特的体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彰显出中国体育现代化道路独特的价值典范。
5.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奥林匹克运动加速推进,体育现代化理念已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次认同浪潮,其发展的道路必将对这个世界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阶段,体育必将发挥其独有作用和价值。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现代化创新理念为实现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提供理论指引,同时为世界体育现代化的发展共享和贡献中国智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体育现代化是对国际体育的借鉴和互鉴的过程,更是从我国体育实践创造出的独有体育治理体系、体育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标志性成果。因此,在加快构建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中,我们需要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全面认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坚定信心,踔厉前行,创造体育现代化新辉煌。“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向未来,我们坚信中国体育现代化必然会不断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体育的新贡献。(作者:布特,万斌,邹新娴)
原文链接:http://moocre.peoplemooc.com/People_Mooc_RE/public/index.php/index/repository/list.html?id=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