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他还曾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道路指引,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就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团结奋斗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贯彻落实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1.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就一个国家、民族、政党而言,团结和奋斗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无团结不奋斗,无奋斗不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盘散沙、松劲懈怠的政党不可能是先进的政党。
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融入血脉的优良基因。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列宁曾指出,“保持党的统一和实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意志的统一是保证无产阶级专政胜利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团结奋斗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一大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毛泽东同志将统一战线总结为我们党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党的八大党章指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经常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巩固党的统一,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前途和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
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稳固的源头活水。组织团结是政党团结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深刻指出,“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从救国、兴国到强国,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组织坚强团结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强调,“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同人民的团结”,并号召“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邓小平同志强调:“巩固我们党的团结,维护我们党的统一,这不但是我们党的利益,也是全国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
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优良作风的鲜明底色。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如果无产阶级不能与农民一起“合唱”,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革命应当是团结的,巴黎公社的伟大经验这样教导我们”。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分裂,那任何势力,不论是国外的或是国内的势力,都摧毁不了我们”。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要作抗战的模范,也要作团结的模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要求“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团结奋斗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团结奋斗是应对复杂形势所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国际形势和环境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断抬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乌克兰危机影响深远等;从国内形势和环境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各种安全、风险防范任重道远,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等。“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我们党只有永葆团结奋斗的昂扬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不惧风雨勇向前。
团结奋斗是践行使命任务所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辽阔,道路曲折坎坷,绝不可能轻而易举、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和斗争。一方面,既无经验可循,又无模式可套,仍有大量改革难题、发展课题、矛盾问题需要破解,任务极其艰巨,难度世所罕见;另一方面,国内外形势环境变化之快、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党和人民事业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吃劲关头,任何松劲懈怠都可能导致停滞不前,甚至功亏一篑。目标越远大,越要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来抵达;征途越壮阔,越要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意志来开拓。
团结奋斗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所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复杂尖锐;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等。“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全党团结统一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党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
3.在新征程上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铸牢“主心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胸怀“国之大者”,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政治监督,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向心力”。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大党、大国,巩固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共同思想基础尤为重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管好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使之成为增强“向心力”的最大增量。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找到“最大公约数”。“每有大事,必相咨访。”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广开言路、集智聚力,使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环节、各方面都体现人民意愿、听到人民声音,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也是实现团结奋斗的逻辑进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筑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基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作用,建立广泛集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网络平台载体等。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画出“最大同心圆”。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坚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形成全党上下一齐动手、有关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只要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就能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刘起军,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12/28/nw.D110000gmrb_20221228_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