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左)接受夏赞才馆长(右)采访
夏赞才馆长:蒋书记,您好!很荣幸能够采访您,和您一起探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图书馆业内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那就是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名言既表达了社会大众对图书馆的美好幻想,也成为图书馆建设不懈努力的目标。那在您的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模样?
蒋洪新书记:正如博尔赫斯所说,图书馆无疑是读书之人的天堂。我任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校长的时候,就对学校图书馆提出了建设“美丽温馨、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的整体目标,在我的心目中,一所好的大学图书馆应该秀外慧中,既有外在颜值,又有丰富内涵。首先,大学图书馆应是一所大学的思想宝库。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图书馆可称为人类的“百科全书”,“一切科学的宝库”,甚至可说是“人类灵魂的宝库”。大学图书馆应努力汇聚人类历史的思想精华,让师生们可以在这里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进行灵魂的沟通,得到思想的启迪。其次,大学图书馆应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地标。我去过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往往处于大学最为核心的位置,是最为雄伟、最具特色的建筑。大学图书馆因其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沃土,更应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应该成为学校的信息集散地、知识交流中心、文化育人平台和师生的精神家园,成为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凝聚大学精神的智慧摇篮。其三,大学图书馆应是一所大学的育人高地。一所好的大学图书馆,应该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三个基础性作用:一是铸就学识基础。我校图书馆拥有近420万册馆藏资源及二十余万册珍贵古籍,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百余个,是当之无愧的知识殿堂,学生可以在这里汲取新知、启迪智慧,为漫长人生铸就扎实的学识基础;二是奠定科研基石,图书馆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及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查阅资料的科学方法、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为学术生涯奠定稳固基石;三是培育人才基地,图书馆是学校文化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平台,丰富的社团及文化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实践基地。
夏赞才馆长:您曾在美国、英国、香港的多所高校进行访学。能谈谈这些高校的图书馆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呢?
蒋洪新书记:在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中,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在海外讲学与访学时,大部分时光都泡在他们的图书馆,我认为这是感受一所大学治学氛围,了解一所大学独特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西方,图书馆一定是大学的地标性建筑。美国高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Geisel图书馆给我的印象最深。这座图书馆造型梦幻,盘旋的玻璃围墙一层一层往上叠,像一座知识通天塔,置身其中如入天空之境,似乎可以通向未来世界,很难想象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这所图书馆不仅是建筑设计风向标,还在多部科幻电影中出镜,已成为加州圣迭戈大学的一张最靓丽的名片,体现了该校锐意进取的风格。在英国,我去过牛津大学图书馆,其历史悠久,城堡式的建筑风格与城市融为一体,《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曾在这里取景。牛津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在全球高校都堪称一流,其中文藏书就有十余万册。牛津大学图书馆拥有100多个单元馆,这些图书馆主要是为本科生设立的,学生在图书馆渡过的时间往往超过在课堂听课的时间。
西方高校图书馆不仅建筑风格特色鲜明、馆藏资源特别丰富,她还展现出一所大学办学理念与文化氛围。这方面,我所去过的国外高校图书馆中,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芝加哥大学倡导通识教育,推出“伟大的经典著作计划”,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并建设了一座专藏经典著作的图书馆,走进馆内,古香古色的藏书布局与典雅浓郁的书香氛围让人流连忘返。
我国香港的高校图书馆有不少中西结合的典范,最美的莫过于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她依山傍水,图书馆内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大海,环境之优雅,馆藏之丰富,让人一走进去便觉得心旷神怡,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窗明几净的阅览室不仅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还给师生以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资源方面,这些图书馆馆藏之丰富、展览之多样、技术之先进,让我十分难忘。特别是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有很多名家手稿,在古籍的保护和利用上,牛津大学还有专人用中国古法修复中文古籍。由此想到我们师大图书馆,虽然拥有湖南省高校图书馆界最多的古籍,但是保护和开发利用还要加强,我们要借鉴英美等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掘古籍的应用价值,让古籍支持教学科研、塑造人文精神。
在服务方面,我所体验过的这些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长,设有咖啡馆、单人学习小教室、研讨室等非常人性化的空间和服务。上世纪90年代,我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做访问学者的一年多时间里,大部分时光都在Geisel图书馆度过,为我之后的学术研究作了大量的基础储备。这所图书馆细致的服务让我记忆犹新,无论是学生还是访问学者,借书都不限量,而且会给读者打好包,在那个年代就有这么好的服务,十分令人惊叹。后来,我做庞德研究的时候,为了查找一些古籍文献,曾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图书馆泡了整整一周,这里周到的服务感人至深。该馆专门安排3个人为我找书,他们戴着手套把找到的古籍逐一翻给我看,这种真诚的服务态度是很了不起的,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学者,深深地感到不好好做学问都对不起他们热情的服务。凡此种种,不仅体现了服务的专业度,还让人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度。
图2 蒋洪新书记在芝加哥大学访学时留影
夏赞才馆长:国外高校图书馆给师大图书馆的建设有哪些启示呢?
蒋洪新书记:图书馆不仅是传经布道的阵地,更是体现大学人文关怀的港湾,我希望我们的图书馆能成为广大师生最喜欢、最爱去的地方,成为广大校友回忆中最温暖的地方。
在建筑设计方面。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应该既能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又能满足师生对温馨、舒适、便利的学习环境的需求。
以我校图书馆为例,改扩建后的逸夫图书馆外观设计像一本翻开的书,气势恢宏,引人瞩目。在图书馆内部,设有古籍馆和博物馆,两者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古籍馆收藏自岳麓书院建院以来的大量古籍,博物馆收藏了大批校友捐赠的文物,其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84件。图书馆周边,天文馆、地学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等场馆与之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博矩阵,共同构成了岳麓山下的一道美丽风景。
在内部空间设计上,我们改变传统“自习室”“阅览室”的布局,设置现代化的智慧阅览室、报告厅、数字平台等,最大限度地优化升级图书馆功能,逐步把图书馆打造成为多功能、多空间、多特色的集成建筑体,让她成为如海明威所说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让人置身其中便能放松心灵、自由安静地徜徉于书海之中,充分感受经典之中的真善美。
在服务方面,图书馆要坚持以人为本,凸显图书馆作为知识殿堂的人文氛围与人性化服务。湖南师大作为一所地方性师范类院校,经费不算多。如何在有限的经费内,体现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水平,给予学生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人文关怀,是我校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图书馆已经做出了一些很好的探索,比如,做到了洗手热水、擦手纸、烘手机、洗手液、卫生纸的全面覆盖,极大方便了读者。
不仅如此,我校图书馆还要加强馆员队伍建设,要向国外高校图书馆馆员学习,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国外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服务态度好,且知识面非常宽,读者咨询的很多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对有些专业性问题的研究甚至不亚于某一方面的专家。希望我们图书馆继续从细微之处做文章,更多地倾听师生需求,更多地推出贴心服务,不断提升师生的归属感、幸福感,让图书馆成为师生的第二个家。
总而言之,大学图书馆是人文荟萃之高地,激发师生创新之源泉。建好大学图书馆不能流于表面,要做到内外兼修,其建筑应独具风格,有引人向往之魅力;其馆藏应如海纳百川,广集文理之精气;其服务应精细周到,让师生如沐春风。惟其如此,师生才能发自内心热爱她、拥抱她,心向往之、身必行之。
图3 蒋洪新书记调研新扩建馆舍使用情况
夏赞才馆长:您反复提到大学图书馆应发挥育人功能,我校图书馆古籍馆藏丰富,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目前藏有宋元珍本、明清稿本、善本及孤本等古籍22余万册,其中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您认为该如何发挥其在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蒋洪新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8位老专家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培育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图书馆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有效发挥图书馆古籍的育人功能,是我校图书馆工作的应有之义。
我校图书馆源自1938年建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图书馆,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藏经阁。博大精深的古代典籍,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滋养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源泉。从这个意义上看,我校图书馆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的思想宝库之一。
在古籍保护方面,我们不仅要藏,更要用。要发挥师大以人文社科为特色的学科特长,在数字人文的浪潮中,让古籍在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特别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工作中发挥新的作用。
要加强馆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顺应信息时代阅读方式新变化,深入推进专题资源库建设,多渠道引导学生阅览,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进程,整理和展示馆藏资源中的古籍、善本,充分挖掘古籍典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师生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文献支撑。
要创新传统文化培育、宣传方式。图书馆应根据新时代青年学生特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湖湘文化和学校文化特色,制定主题鲜明而又符合读者群体需求的宣传方案,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要加强多元化交流合作。图书馆应大力探索社会资源合作模式,构建立体网络式馆际合作联盟,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比如,与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合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建共享,提高文化传承创新的实效。
夏赞才馆长:您在多个场合,包括一些讲座中都提到经典阅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甚至提到“所有的大学都起源于阅读经典”,您可否谈一下经典阅读对于大学和大学生的意义。
蒋洪新书记:大学是怎样诞生的呢?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是指教师与学生自发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自发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谈经论道,催生欧洲中世纪大学,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莫不如此。英国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曾说:“我对大学的看法如下:它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从中我们得知:纽曼心目中的大学不只是科研之地和宗教训练的场所,还是教学与培养人才的机构,是传承文化和科学探新的殿堂。从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大学的诞生正是源自于经典阅读,近现代许多有识之士在建设大学时,都强调要通过经典阅读,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他们的眼界,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智慧。正如纽曼所言:“大学教育的主旨是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于一体的自由教育。”大学的目的不止在于发展人的理智,其真正使命在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美国芝加哥大学原校长赫钦斯(Robert M.Hutchins,1899-1977)秉承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当时盛行美国的实用主义提出批评,强调学生的心智训练,引进名著学习与阅读。他认为,现代大学只有发展通识教育或共同教育才符合大学之道,藉此来沟通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人,从而建立大学所有师生的共同文化语言。通识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属于“永恒学习”的范畴,不仅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的特殊问题,也是人类之为人类永远需要探讨的永恒内容和永恒问题,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上。因此,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要让大学生在进入专业研究以前,不分系科、专业,首先研究“西方经典”或所谓“伟大著作”,迄今为止,美国大学均有给学生开列经典阅读书单,如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经典阅读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海纳百川的品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经典在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吴宓先生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时提出了办外文系的几项原则:“培养博雅之士;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学,足以胜任愉快;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他本人也为学生亲拟书单,他认为学生要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必读一些好书。
我在多个场合多次倡导我校大学生至少要读30本经典,其中,中华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各15本。我建议图书馆组织专家学者给学生们拟一个经典阅读名单,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经典著作的引领下,开启探索生命意义之路。
夏赞才馆长:何为经典,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可否针对“怎样来选取阅读书目?”“精选什么书目对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有益?”这些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为我们的大学生提一些宝贵的建议。
蒋洪新书记:“经典”一词,较早见于《汉书》。《汉书·孙宝传》:“宝曰:‘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今风雨未时,百姓不足,每有一事,群臣同声,得无非其美者’。文中所述的“经典”,就是指先秦的儒家经典著作《尚书》。“经典”对应的英文为“classic”或“canon”,意为古典、标准,用以衡量“一流的艺术”和“当时视为典范的文化作品”。
何为经典,这是当代大学生开展经典阅读必须厘清的一个基本问题。经典就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洗礼,依然保持其特有的优越性的作品。孔子、柏拉图、莎士比亚、马克思、但丁、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的圣贤和名人为我们留下了一流的经典作品,成为历史长河中足以流芳百世的瑰宝,成为人类社会前行和发展的科学力量和思想源泉。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甄别“经典”:一是从经典的作者来看,应为古今圣贤和杰出学者;二是从经典的传承来看,应具有文化传承的持续优异性;三是从经典的内容来看,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典范性。一本书若三者兼备,必定是好书,三者居其一二,也非常值得一读。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利用大学宝贵的学习时间,依托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广泛涉猎经典,在读经典、悟经典、用经典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丰富生命的色彩,升华生命的意义。
夏赞才馆长:感谢蒋书记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您对图书馆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将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主动对接读者需求,努力提升服务品质,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师大学子的精神家园和知识殿堂,让图书馆成为师生的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