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办公

师大要闻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法学院——以本为本、三阶递进、内外协同,培养卓越法治人才

2024-05-10 11:34   来源: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新闻网   作者:法学院   点击:

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法学院源自1956年创办的湖南省政法干校(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2001年与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合并),1982年开始法学学历教育,1993年开始法学研究生教育。学院有法学、知识产权两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前列,在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综合评价中位列驻湘高校第一。法学院秉持“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形成了“以本为本”“三阶递进、内外协同”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法学院拥有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授权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法律系、国际法系和知识产权系。2023年与外国语学院合作开设“英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

一、本科教育教学的举措与成果

(一)三大举措培养卓越法治人才

1、德法兼修,铸就卓越法治人才之魂。

学院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紧扣铸魂育人时代使命。学院党委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选优配齐育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通过师生支部结对共建、教研活动与党建活动有机融合,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进一步凸显。

以高质量谋篇布局,优化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学院党委持续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实践党建特色活动,就“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新时代人才培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研讨、谋篇布局,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全校率先全面实施青年教师担任班导师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专任教师担任班导师,实现全员育人。

以高质量发展聚力,完善立德树人课程体系。学院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与课程思政中心,参照《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等相关文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抽调教学骨干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学团队,面向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法治文化”“文化法”“法律职业伦理”等专门课程模块,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科学方法,在本科生党支部设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习小组”,致力于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学院成功获批由省委依法治省办设立的湖南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实践基地首批分基地。

2、明法笃行,夯实卓越法治人才之本

以过程化管理推动启发教学。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推进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改革。制定《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法学院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从教师资格、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设置本科教学质保标准,建立健全学院教学督导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等质保队伍,全面贯彻教学质保理念,打造全员参与的质保文化。

以研究型教学带动科研育人。学院依托各类科研平台,以及近年学院教师主持的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设了多门研讨式课程和项目制课程,出版研讨式课程教材《行政法学研讨课教学论纲》等5本教材;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设计研讨专题、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开展创新写作,形成独到的见解。

以科技化手段促进教学创新。学院依托湖南省第一个法学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法律谈判实验平台,借助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了以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的慕课、SPOC课程5门。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慕课西行,有效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教学设备设施使用、信息化工具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教室智慧化改造,建成多功能会议室2间,现代化模拟法庭1间,智慧教室2间。全面实现智能化黑板,实现无线/有线网络全覆盖,为推进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融合提供保障。

3、知行合一,筑牢卓越法治人才之基

科学系统设计实务技能课程体系。在国内率先成立“法律实务课程与劳动课程课程中心”,发布的全国首份国家级新文科项目成果《法律实务技能课程的体系、标准与开课指南》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兄弟院校法学院领导等权威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值得在全国高校复制推广。联合校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组建“法律大数据与智慧法治研究团队”,研发了由法律基础技能、诉讼技能、非诉技能和行业实务专题组成的法律实务技能课程体系。将“民事诉讼实务”“大数据和法律检索”“法律适用方法”“法律谈判和调解”“合同起草和审查”“涉外法律实务技能”等多门实务课程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产教融合引入优质校外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学院坚持服务地方战略,不断加强与法律事务部门的交流,将优质校外教学资源引入学校,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在内的25家政府机构、行业单位共建协同育人基地;与3家国内大型律师事务所共建教育部供需对接育人基地,搭建线上实务专家库,线上线下结合规模化引入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双师同堂。制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广泛推广“三段六步全程参与式实战教学法”,进一步提升法学实践教学质量。

整合资源支持学生直接代理案件。在课程教学、校外指导的基础上,深入推行“直接代理案件实战训练”。创新性地通过社会团体推荐让在校本科生获得代理案件的资格,直接走上法庭代理案件。依托“漾翅”法律实践团队、法律援助中心从事诉讼代理、法律谈判等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法律诉讼等实战中锻炼和提升实务技能。

(二)教学改革助推师生能力发展

1、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历史突破

学院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相关成果入选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并在博览会上举办了相应的工作坊。

课程建设方面,“法律谈判虚拟仿真实验”“国际私法”“宪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5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或国家精品课程。“新文科背景下法律实务技能课程体系与标准的研究与实践”获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教师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其中《国际私法》已被上百家院校选作教材,网络销量位居同类教材第一;每年更新并公开发布国际私法课程教案和课件,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可直接使用的国际私法教学资源;主审、编订了全国首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法律职业伦理教程》教材。

2、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卓越成效

李双元获评“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蒋新苗再次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教育部法学学科教指委委员,肖北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获评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李爱年荣获国家“明德教师奖”、获评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和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于熠走上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讲台。此外,一批青年教师在湖南省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展露风采,5名教师被评为“湖南省教学能手”。

2、学生职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坚持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法学院毕业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近年来,选择通过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到西部基层工作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3年度本科生考取选调生6人,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西藏基层专项人才计划3人,位居全校前列。

坚持科研育人,提升学术水平。近五年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18篇,其中CSSCI论文2篇,并在《湖南日报》等报纸上发表多篇理论文章。近三年学院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49、64、51人,升学院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我院挂牌“优质生源培养基地”。多年来,学院培养了大批卓越法治人才,本科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周尚君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彭中礼等为代表的青年法治人才。

倡导以赛促学,锻炼实战能力。近三年,本科生先后斩获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全国一等奖和海牙赛段国际二等奖、“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团体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英语写作大赛全国总冠军、团中央模拟政协提案大赛最佳提案作品等国内外专业竞赛奖100余项。

二、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与优势

(一)融“思想力、创新力、实践力”一体,“三阶递进”的人才成长模式

法学院坚持“理想信念”“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一体养成的理念,致力于构建融“思想力、创新力、实践力”一体的“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回应并解决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深厚法学理论素养、过硬法律实务技能及创新创造能力的新时代法治人才问题。

思想力是聚焦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实践力的基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谱写思政育人协同曲,推动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创新力是聚焦提升学生理论水平,是学生实践力得以发挥的基础。法学院以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通过启发性教学、研讨式课程,改革考试方法,实行全过程(即课堂参与、课后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能力。

实践力是聚焦培养学术实务能力,是学生服务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法学院通过科学系统设计实务技能课程体系,推行情景式教学方法,深入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战教学法,在实习中倡导“三段六步式”实习实践方式,指导学生模拟案例审理,深入推行“直接代理案件实战训练”。学生通过“模拟立法”“司法助理”“国情调研”“检索服务”“调解仲裁”“代理案件”“政府法务”等法律行业的实践实习,多次获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湖南省“芙蓉学子”。学院多年来承担全省普法教材的编撰,多名教师长期参与全省普法宣传工作,是全省唯一获全国普法先进单位与个人的法学院。王彬辉获评“普法工作先进个人”,罗紫薇获评“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本科生刘朝岩获湖南省“最美公益普法个人(送法下乡)”特别贡献奖。

(二)破“校地壁垒、空间堡垒、学科壁垒”,构建“产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主动走出去,加强校府、校院、校所、校企合作,与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共建高规格基地。利用数字手段,打破“校地壁垒、空间壁垒、学科壁垒”,协同统筹校内校外优质教学资源。

打破校地壁垒,积极构建双师同堂。学院制订了兼职实务教师聘任标准和荣誉体系,通过微社群汇聚一批全国法律实务专家,搭建线上实务专家库。邀请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研发了包括法律实务技能课程体系的多门课程;常态化、规模化邀请实务部门专家与校内教师双师同堂授课,80余位来自法院、企业、律所的校外专家来校免费公益授课数百次。学院与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合作分别开设“民事诉讼实务”课程天地人班和“合同起草与审查”课程金州班,全部课程由两家律所的律师和校内教师双师同堂授课。知识产权系建立了集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普及人才培养平台、社会人才培训平台以及运营管理平台于一体的综合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构建全方位培养知识产权创新人才的格局与模式。

打破空间壁垒,有效利用信息平台。开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学”等优质“慕课”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一流(精品)课程。“大数据与法律检索”慕课为全国第一门法律检索慕课,上线8期选课人数超过7万,学生分布在境内外100多所高校,在中国大学慕课两百多门法学课程中排名前10。学院慕课被“学习强国”收录,“慕课+学习强国+B站”总学习人次超过25万。从2022年开始每年与北大法宝联合举办“大数据与法律检索”暑期学校,吸引了数千名海内外高校学生报名,同步直播观看近20万人次,让百余所海内外高校的数万名学生受益。

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法学被誉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工程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实施和转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学院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依托我国文化和旅游部的部级研究基地、湖南省省委依法治省办“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实践基地”、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立法研究基地、湖南省委网信办“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研究基地”及“湖南省行政检察研究基地”“省校共建知识产权中心”,CTTI来源智库、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获得普遍赞誉。

分享到:

上一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工程与设计学院——创新引领、交叉融合、理实一体 培养卓越技能人才

下一条:校长刘仲华到学院走访调研(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