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弦歌不辍八五载,仁爱精勤印初心。2023年10月27日,是我校建校85周年华诞。抚今追昔,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仁、爱、精、勤”的校训精神,扎实推进育人工作,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值此时节,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庆氛围,让关心我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充分了解学校在新时代征程上取得的成就,现特别推出庆祝85周年校庆“弦歌85载·成果巡礼”系列文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本科教育内涵发展
近年来,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按照《教育部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省教育厅《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扎实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迈上新的台阶。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落实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带头抓本科教育工作,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学校高位谋划一流本科教育,颁布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本科教育“五个一流”目标和八个方面的系列有力举措。2022年6月,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新一轮本科教育质量行动计划的“六大工程”,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抓手和路径。
建强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54人,高级职称占比57.9%。通过“世承人才”“潇湘学者”等计划,培育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学术地位的教学科研带头人。严格落实新教师本科教学准入、主讲教师资格认定、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等制度,扎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学团队建设,学校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加大经费投入。坚持本科教育经费优先投入,学校规定每年生均拨款和学费收入的15%、“双一流”建设经费的50%以上用于本科教育教学,每年投入一流本科教育的专项建设经费5000余万。强化预算意识、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出台了《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提升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6.53亿元,生均1.33万元,实验教学运行经费达2598.17万元。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5个,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8087台(套)。本科实习教学经费由300元/人提升至教师教育类专业1400元/人,非教师教育类专业1000元/人,医学类专业实习1500元/人,每年用于本科生实习的教学经费在500万元以上。
坚持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出台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开展“十佳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评选,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年”、教师节座谈会、师资日庆祝活动等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制定《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风建设工作的意见》《本科生学业辅导工作实施办法》《本科生学业预警实施细则》等,从严抓实学风建设。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等,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总思路以及各类课程思政教育重点。组建以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为引领的课程思政专家团队,定期组织开展“思享会”交流活动。建立国、省、校、院四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2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获得省级认定。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和教学改革,拥有省级思政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2个,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3项,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
提升教书育人能力。规范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获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1个。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教学创新等教学竞赛与专题培训。近五年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特等奖10项,省级一等奖50余项。抓实“教学思享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教改教研活动,近5年,获批省级教改项目288项。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两届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8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5项)。2022年,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其本科教育1项、基础教育2项、研究教育2项、职业教育1项(合作单位)。
营造智慧教学环境。学校投入上亿元,不断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了140余间小班化互动式教室、智慧教室,免费无线wifi覆盖各教学楼栋,为教师“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建设一体化教学平台,通过平台联通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和管理成为现实。建成了VR沉浸式互动教室,构建基于5G条件的智慧化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场景支持服务系统,实现了与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全景互联。2021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近5年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0个新兴专业,先后撤销或停招13个专业,现有本科专业94个,每年招生本科专业90个左右。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占招生专业的72.%以上。夯实学科基础,2022年有30个专业分9大类实行大类招生和培养。聚焦内涵建设,获国家级新文科项目2项、新工科项目1项、新农科项目1项。
打造一流课程资源。实施“五型六类”品牌课程建设工程,坚持“五育并举”,建设系列“金”课,获国家级一流课程49门,获省级一流课程173门,形成了国省校三级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支撑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开设项目制课程179门,参与本科生达4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教材建设,立项校级规划教材158种,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4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位教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口才与演讲实训教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完善以课内实验为主体、创新实验为特色、课外实验为辅助的“三•三”交互式实验教学体系。打造以省校两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基础,依托国省校三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载体的虚拟仿真教学新格局。完善毕业论文过程化、信息化管理,实行论文答辩现场检查、校内论文抽检制度。注重实习实训实践能力培养,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8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企校地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1个。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构建“两全四通”双创教育模式,入选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50强。现有双创专职教师84人,兼职导师712人,获批46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基地,省级双创平台覆盖了所有学院。建立“专思创”三融合教学体系,建设了以48门双创精品课程、6个教学案例库、4门教材等为主的教学资源体系。双创育人成效突出,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作品1000余篇(件),获专利346项。近三年,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22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87项、省级奖励1052项。2020 年,外国语学院本科生任郑青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冠军,系湖南省历史上参加该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优化评价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学校成立本科教育工作评估建设办公室,现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5人,校级教学督导委员24人,专兼职督导员78人。成立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生教学管理信息员等质量监控队伍,制定《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教学委员会规程》《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湖南师范学大管理干部听课制度》《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等,实现了教学检查常态化、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化、教学督导工作精细化。
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高考综合改革需求,制定了《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指导专业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计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等各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优化质量评估与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涵盖培养目标、模式、过程、结果四个维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制定学校《本科专业自我评估实施方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毕业生外部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管理与实施办法(试行)》《工程类专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管理与实施办法(试行)》等本科专业认证指导性文件,着重推进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坚持编制和发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年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立足长远建机制,积极发挥标准引导作用,强化全程监管,加强质量问责,构建卓越教育文化。
开展专业认证与综合评估。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通过了医学类专业认证,英语专业作为全国省属高校(共4家)三级认证首批试点示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音乐学等13个师范类专业通过了第二级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顺利完成认证申请受理,成为学校首个参与工程专业认证的专业。通过积极接受外部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强,进一步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创新优培模式,推进卓越拔尖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转变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四新”建设,以新文科建设为牵引,促进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实行大类招生和培养,探索“英语+法律”等双学位办学,完善辅修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等培养体系,铺设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渠道,促进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学分制实施办法》《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本科生国外学习学分成绩认定办法》等规章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创新实践活动等计入毕业学分,融合一、二课堂,构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学业支持体系。出台本科生在线修读、跨专业选修、选修研究生课程等课程学习管理办法,支持学生跨校、跨学院、跨专业、跨级别修读课程。设立国际交流专项基金,资助本科生出国学习和交流,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学校现有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卓越计划、实验班、创新班18个,学生1700余人。持续深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生命科学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教师、卓越法治、卓越医师、卓越新闻等“卓越计划”项目的建设,创新开展经济学实验班等10个拔尖创新班改革,实施“一人一导师、一人一方案、一人一课题、一人一访学、一人一特长、一人一成果”的培养方式,构建了“四轮驱动+四融并举+三维同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创新探索现代书院制育人模式。成立省内首个住宿制现代书院“世承书院”,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双院管理、大师引领、全人教育、优生优培、学业跟踪等培养路径,致力于培养未来世界的领跑者。迄今,书院已面向汉语言文学等8个基础学科、一流学科专业招收了774名高考录取新生,持续开展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科教创产协同推进、本硕博贯通性培养等,不断优化激发拔尖学生内在创新潜质的外部环境,努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网、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刊发长篇通讯,专题报道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