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
编者按: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学校品牌,塑造新时代创新发展形象,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深入做好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红网时刻特开辟【名师风范】栏目,以点带面,展示湖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
红网时刻记者 陈雪骅 朱丽萍 长沙报道
位于岳麓山下的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师大”),这几年有两个揽才计划为外界瞩目。
一个是“潇湘学者计划”,一个是“世承人才”计划,这两个计划都从制度、待遇等各方面为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创设良好条件,尤其是前者,起点视野高,放眼海内外引进了70余名拔尖人才。
尹韵公就是 “潇湘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的一员。
这位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2018年1月正式“转行”就任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这3年来,他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样的切身体会?他是如何看待湖南师大的人才队伍建设的?
12月22日,记者在岳麓山下对话尹韵公,记录了他眼中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新闻学科特色创新——
感动源于信任
“你们直截了当问,我尽量不讲套话。”出场第一句话,尹韵公便显示了新闻人的简单直接。我们的对话,就从他的“新闻从业经历”聊起。
记者:您原来在社科系统工作,三年前到了教育系统,对于这种角色转换,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了湖南?
尹韵公:说起来,我是新闻界的老兵。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硕博连读,算是对口的科班出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实习和工作过,后来担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包括做新闻史研究,接触的都是新闻传播这个老行当。
再后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任主任一职上退下来,但还没有退休,全国有近10所大学想请我去任教或做学科管理,接触的有好几所,这其中包括湖南师大。当时我很犹豫,顾虑较多,只答应帮他们推荐人选。
后来又接触了几次,感觉湖南师大的领导很真诚,比如我故意在待遇上提了一些让他们“知难而退”的条件,没想到他们都答应下来了(笑)。
最让我感动的是,接触时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都没有对我提任何要求,他们说“(来湖南师大后)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整个都站在我这边考虑,这是一种大气的信任,我被他们的真诚、宽容打动,他们非常人性化,不给我设限。从待遇来讲的话,当时南方有个高校提出的待遇比这边还高,但我没去,最后选择了湖南师大。
记者:就是说当时只要您愿意来,这边就会给足平台和信任?
尹韵公:是的,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我觉得,一些高校去外面找人(揽才),根本都不要提要求,人都是有境界和层次的,你提的要求越高,其实说明越不太信任,这个不信任给人的感觉就很尴尬。在这方面,不得不说湖南师大的领导层有魄力、有胸襟。
树林掩映中的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新闻与传播学院。
特色创新基于现实需要
记者:我注意到您于2018年1月刚到湖南师大时,曾说过新闻传播学科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学院学科的发展“必须要准确定位”。三年过去了,您现在如何看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发展变化?
尹韵公:学科建设怎么定位,确实是当时摆在面前的一道坎。很长一段时间内,业界同质化现象多,而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说白了就是要适应就业的需要。
我们那时候是第一批大学生,人大新闻系七八级,那时候学校所教的东西跟现在肯定不一样。我自己可以说走过了三个不同的媒体时代——纸媒时代、电视时代、新媒体时代,过去一般意义上讲,新闻就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那么现在,这个概念在悄悄变化,新闻很大程度上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它还有便捷的、大范围的互动性,一些书本上的理论已完全与实际脱节。那么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理论,在应用上脱离中国实际的,最后没有什么用,反映到学生的就业上来那就是一个大问题。
记者: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方面,您更强调基于现实应用之上的特色创新?
尹韵公:对,所以我要做别人没有的东西。我来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后,建了两个特色中心,即内参中心和融媒体研究中心,这些在全国都是走在前面的。
当年胡福明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作用,中国的新闻学理论基础,我们现在做的主旋律、正能量新闻,就是建设新闻,不需要西方新闻理论来证明我们的合法性。
我们建内参中心,就是看到内参的作用超过或者说不亚于新闻报道,比如“光盘行动”,也是由一个内参化为巨大的行动力量。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面,我当时是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英亚体育手机登录地址-中国有限公司“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讲话后,决定做这方面的研究。还记得那时候是2019年2月,我们一提出建立融媒体研究中心,学校就赶紧一路开绿灯,从报告到批下来,不到一个星期,就这么快。
记者:确实反应很快的。融媒体中心建好了,对促进教学和研究有哪些现实功用呢?
尹韵公: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今年是收官之年,前两年是说“扎实抓紧",最近提的是“建强用好"。我们学院跟长沙县、浏阳市都有合作,这些地方的融媒体中心都是我们学生的实践基地,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人才就有现实意义。
我们的融媒体中心建设也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发表了多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我们在新媒体这一块准备申报国家一流专业。
全国高校新闻专业这些年相对来说有点产能过剩,新闻专业实践性很强,通用性也强,所以在就业时哪怕去做其他的行业,适应也快,如政府机关、企业都需要写材料的、做宣传的,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这几年都比较好。
我们给本科生开了一门课程《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解读》,这是全国第一个把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单独列出来的一个课程,教学团队有40名教授、副教授。我们还有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新闻学基本理论研究”,填补了湖南省的空白,另外还有三个重点项目,拿到国家项目在湖南省来说是最多的。
培养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学子
记者:很想知道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现有教师队伍中,有多少从事过一线新闻工作的,在总体人数中占比高吗?
尹韵公:肯定有,我自己也在媒体工作过。目前,学院在这方面的具体人数还没有统计,应该占比不高。未来我们可能会考虑增加这方面人才的引进。
现在我们学院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有一级博士学科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国特色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出的成果也较多,我们还出了两个中国新闻奖评委。从吸引人才的全国大环境看,相对来说更多的人选择去上广深等地,但长沙这边也有吸引力,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就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名校毕业。
记者:来湖南三年了,总体感觉如何?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主要有哪些心得?
尹韵公: 在学校三年了,感觉很好,我夫人过来,说你住的是5A风景区(岳麓山),其它配套条件都很好。
我觉得学校对我很宽容、很包容,体现了他们的一种胸怀和胸襟。(新闻传播)这个专业特色,(在湖南)就是说它还是有湖湘文化的背景,它主要还是有湖湘文化的特色,还有就是它必须要找到一些新的学术增长点,因为湖南有个出版湘军,有个广电中心,这都是有湖南特色的新闻传媒的底色,这为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和实践土壤。
因为毕竟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那怎么样能够在这个大原则、大方向下做好自己的具体工作,培养适合中国国情、中国道路的一些新闻学子们。
原文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0/12/23/8747302.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廖依扬
责编:张永涛 马铁泉
审核:蔡颂